母婴保健
新生儿黄疸
发布人:《中山卫生》   发布时间:2015-03-03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由于新生婴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但血清胆红素增高可引起病理性黄疸(也叫高胆红素血症),有诱发胆红素脑病的危险,所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必须首先排除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或是病理性?
     1、从黄疸出现和消退的时间判断: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两周左右大部分黄疸消退干净。若是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可到3—4周。但病理性黄疸不一样,出现时间早而且消退晚,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一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重复出现。
     2、从黄疸的范围判断:生理性黄疸一般局限在面部、躯干部,一般不过膝不过肘;病理性黄疸疽会过膝过肘,有时候手心、脚心都是黄的。
     3、从黄疸的程度判断:生理性黄疸皮肤是浅黄色,巩膜轻度黄染,粪便色黄,尿色不黄,血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12.9mg/dl(220.6μmol/L)早产儿不超过15mg/dl(256.5μmol/L);病理性黄疸皮肤颜色黄的比较深,呈橘黄色或金黄色,巩膜颜色黄得非常重,血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220.6μmol/L),早产儿>15mg/dl(256.5μmol/L)或血胆红素每天上升>5mg/dl(85μmol/L)。
     4、从宝宝的精神和吃奶情况判断:生理性黄疸的宝宝吃奶、睡觉、大小便不受影响。病理性黄疸宝宝可有嗜睡、精神吃奶差的表现。
     5、从宝宝的病史判断:如果宝宝和妈妈没有特殊病史生理性黄疸多见;如果宝宝出生有窒息、感染、肝胆疾病、溶血等出现黄疸往往是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可自行消退。早期喂奶,供给充足的奶量,可刺激肠管蠕动,建立肠道正常均群,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病理性黄疸需要找明原因,尽早治疗。   

走路不稳,原来与新生儿期黄疸有关
     身边的案例:小曼妮,女,2岁2个月,因  “走路不稳”来诊,孩子的身高、体重发育正常,语言表达只会叫“爸爸”、“妈妈”,头颅MRI正常,发育商测定(DQ)82.6(正常85),其中大运动81,语言70。妈妈说:小曼妮出生情况很好,只是在生后第二天开始有过黄疸,但不是很重,一周后就完全消退了,此后也没有关注这件事。小曼妮学爬、学走路的时间跟别的宝宝差不多,但就是走路不稳,直到2岁多了,家长开始着急了。查阅了小曼妮的病历记载,生后黄疸时测得的血胆红素224μmol/L,直接胆红素10.4μmol/L,间接胆红素213μmol/L。根据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血胆红素>220.6μmol/L判断,小曼妮属于比较轻的高胆红素血症。经过小儿康复科、小儿神经科、儿童保健科医生会诊后,考虑目前小曼妮的运动发育相对落后,与新生儿期黄疸有一定关系。
     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新生儿由于代谢的特点,50%-80%的新生宝宝生后一周内(通常是生后2-3天)会出现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好,第4—5天到达高峰,7—14天消退,检查肝功能正常。生理性黄疸不会对新生宝宝的身体造成影响,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宝宝的黄疸在生后24小时就出现;或黄疸浓度太高,超过生理黄疸的水平;或黄疸浓度上升速度太快那就是病理性黄疸信号。
     不能轻视新生儿期的黄疸:影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很多,除了新生儿疾病外,围产期因素、地区、种族等因素也是新生儿黄疸不可忽略的,而且不管何种因素,引起新生儿胆红素浓度过高,都有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一般认为,血清胆红素高于342 μ mol/L时容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患儿体质本身的原因,有些新生儿胆红素浓度未达现行确定的病理值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新生儿胆红素在较低水平时即可引起听力和神经通道功能损伤,也提示单凭血胆红素水平不能预测远期预后。
     黄疸引起听力损害比较常见,也被多数人熟知,实际胆红素进入大脑主要损害大脑基底节,且小脑齿状核及后联合核、中脑红核及黑质、脑干网状结构等可同时受累,是脑组织的一种不可逆性的损害,幸存者常常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智力低下、语言障碍、手足徐动症、牙齿发育不良、眼睛运动障碍、听觉障碍等等。
     黄疸的宝宝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果在新生儿期诊断了高胆红素血症的宝宝均属于高危儿,也就是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智能发育障碍、视听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发育障碍等神经系统的后遗症。高危儿随访能够达到定期监测评价其生长发育的状况,早期发现异常情况,早期干预,利用大脑发育早期的代偿功能来促进高危儿的行为发育,使其发育达到正常儿童。随访时间:0—6个月每月一次,6—12月每1—2月一次,1-3岁每3—-6个月一次。   

     母乳性黄疸,相对安全也要更视监测和随访
     临床上,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
     (1)新生宝宝3-5天出现黄疸,逐渐加重,需要治疗,但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又找不到原因;
     (2)生理性黄疸出现后延迟不退,持续时间长达3—4周或更长;
     (3)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个别1—2个月才完全消退。
    这些宝宝的共同点是纯母乳喂养,宝宝吃奶好,精神状态好,生长发育好。家长经常描述的一句话是:我的宝宝好像除了有点儿黄之外,什么都好。虽然看起来宝宝什么都好,家长们也会想尽办法给宝宝退黄,多次就医,吃中药、民间偏方等都会用上。实际上,一些过度的治疗是没必要的。
     以上所描述的情况,医生首先要排除病理性原因外,停喂母乳3天,黄疸会明显减轻,临床上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表现: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一般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种类型。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即在出生后的3天左右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然而,从临床经验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迟发型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
     母乳性黄疸原因: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普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如果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也会增加胆红素的吸收。
    黄疸期间需要停母乳吗?虽然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但如果因母乳性黄疸而引起的黄疸程度较重,仍需予以适当处理。可暂停母乳喂养3天,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黄疸消退后,可以继续喂母乳,即使黄疸再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应鼓励母乳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
     需要提醒的是黄疸宝宝家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擅自使用不科学的偏方,无意中伤害到宝宝。
     相对安全,也要重视监测随访:至今为止尚无因母乳性黄疸导致胆红素脑病的报道,但因新生儿早期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血中高水平的未结合胆红素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所以,对母乳性黄疸也要严密监测和加强随访,建立必要的随访以便进行生长发育的评价,早发现早干预防止脑损害。

地址:中山市东凤镇厚德路9号 总机:0760-22611576转各科 传真:0760-22635783 乘车指引:1、从中山市区出发,乘坐K12路公交可直达我院,途径富华酒店、小榄城轨站、小榄车站等交通枢纽点,K12具体线路请查看首页的交通指引;

2、从105国道到东凤人民医院:可乘坐各路公交车到东凤红绿灯(东凤车站)下车,转乘市运320路或K12路公交车,途径东凤医院站下车,即达东凤人民医院;

3、从东阜路到东凤人民医院:可乘坐市运203路公交车、榄运512路公交车到和泰村路口下车,步行700米即可;或乘坐322到东凤人民医院北站下车,步行150米即可。

4、从小榄轻轨站到东凤人民医院:可乘坐322路公交到东凤人民医院北站下车,步行150米即可。

版权所有 2009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ICP备15007499号 技术支持:云众网络